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25 18:55:2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已經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毫米和分米。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shù)學,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實踐,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痹诒竟(jié)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建立起正確的長度觀念,以達到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目標。

  1.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標準》把“關注學生的經驗”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明確指出:數(shù)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shù)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標準》用“出發(fā)”和“基礎”來表述“經驗”的作用,強調學生的“經驗”是其數(shù)學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需“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展示其已有的經驗認知水平,然后把“經驗”作為其認知發(fā)展的起點,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認知再發(fā)展。在教學1毫米的認識時,因學生已有對厘米和米的認識基礎,于是我設計了猜一猜的環(huán)節(jié):“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識基礎,用手比劃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這么長,有的認為那么長,學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認為的1毫米的長度也不同。然后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再進行1毫米長度的`認識,學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拈L度單位。里面有這樣一個題目:兔子尾巴長約7(),這時學生出現(xiàn)的答案不同,有的說厘米,有的說毫米。到底哪個單位合適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用手比劃出長度,在比劃中感受哪個單位最合適。

  2.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是數(shù)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因為學生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所以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展示豐富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過程。

  毫米是學生現(xiàn)在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對于毫米的認識并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說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認識。我就在學生猜測1毫米有多長后,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觀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發(fā)現(xiàn),借助多媒體把直尺放大,使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這時雖然學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學生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畫一畫、比一比,通過學生動手,加深學生對毫米的印象。經過上面的觀察與操作,學生腦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經正確建立了呢?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課前準備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并用尺子量一量,進行確認。我讓學生用會員卡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xiàn)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粗,你有什么感覺?”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在認識1分米有多長時,我借助學具中的金箍棒,讓學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和感受1分米的長度。接下來設計的找物體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有多長。在鞏固練習的部分,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物體的估計和測量等。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shù)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fā)現(xiàn)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借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yǎng)。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厘米和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guī)范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xiàn)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jié)課屬于計量單位的`教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于后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悅;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shù)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學生喜聞樂見的孫悟空故事引入,把學生帶進了有趣的數(shù)學課堂,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學習中。

  通過讓學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實踐活動,體會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長,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學中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練習與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認識“毫米”,我首先以學生提的問題:1毫米到底有多長?引入。后讓學生自己探究、交流。最后我再總結:尺子上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接著觀察尺子上的一小格的長度,用手勢表示出來,并找一找你身邊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有的同學說:尺子的厚大約是1毫米,有的說:鉛筆袋的拉頭厚大約1毫米。

  “分米”的認識,我提出質疑,1分米有多長呢?讓學生自己讀課本: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1分米=10厘米。接著讓學生自己體會1分米的長度,并用手量一量,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體,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在學生感知1分米有多長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課桌高7()?學生很積極的思考并回答,有用米的,有用厘米的,有用分米的,回答非常熱烈。之后,我?guī)ьI學生一個一個的分析并用尺子和實例證明是否合適,最后確定只能用“分米”。最后,讓學生用學過的長度單位排序,讓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為換算單位做鋪墊。

  “千米”的認識是在第二課時學習的,它是最抽象的長度單位,而且學生很難想象出這個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我給學生舉了一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從而間接地了解“ 1千米的長度”。并讓學生知道“千米”是現(xiàn)在所學的長度單位中最大的長度單位。

  通過做練習題,發(fā)現(xiàn)這些知識出現(xiàn)問題較多:

  1、測量長度。有學生在測量是幾毫米數(shù)不清,還有學生忘記寫長度單位。

  2、比較大小。80分米○600厘米75毫米○7厘米

  3、填寫長度單位。方凳高7()一根釘子長30()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

  4、解決問題。小華:我的身高是13分米。小明:我的身高是145厘米。

  總之,對于長度單位的學習,要給學生建立知識基礎,要把抽象的知識在學生心中建立表象,讓學生真正明白。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

  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shù)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寬、厚不是整厘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后,我讓學生把事先布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并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整節(jié)課中,我覺得成功之處就是學生對整節(jié)課所講的知識點掌握得還比較好,最后能把自己的收獲說出來!

  存在的問題:

  1.本節(jié)課我覺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不是很好,導致部分同學的操作不是很好;

  2.學生在用手勢表示1米、1厘米、1毫米時覺得部分同學表示的不是太準確,應該還要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體驗一下。

  3.在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書和物品時部分學生表現(xiàn)的不積極,可能是因為我沒有進行更好的誘導!

  4.學生的合作時間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課堂顯得前松后緊。

  以上便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一點粗淺的想法,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專家和同仁們給予批評,指正,能為我提出寶貴意見!

  通過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shù)學教學就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5

  孔子告訴我們: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見,經常反思我們自己對自己是非常有好處的,堅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今后的教學很有幫助。《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jié)課是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這個單元的第一個課時!墩J識分米和毫米》這節(jié)內容的學習之前同學們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因此,本節(jié)課的導入部分我設計了復習米和厘米這些長度單位。如門的高度大約是2米,也可以說是200厘米,讓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并引導學生說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這些長度單位之外,今天我們將學習一些新的長度單位,教學分米這個長度單位時,引導學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同學們通過測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量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的文具盒通過測量,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厘米,長大約是20厘米,然后通過談話告訴學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來表示,從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導學生通過用手比劃以及在草稿紙上畫一畫充分感知1分米的實際長度,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動手操作的能力。教學毫米這個長度單位時,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測量自己數(shù)學書的厚度不足1厘米,從而引入用毫米作單位的學習。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6

  學生是數(shù)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時,認識1分米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不一定是整十數(shù)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輕輕的捏住一分錢,慢慢的抽出來!,學生說“太小了” ……,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厘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xiàn)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課堂中,我力求能體現(xiàn)以下幾點:

  1、讓學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我就從我們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幣的厚度,還能用這兩個長度單位么?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沖突中引出毫米,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讓學生初步感受毫米與已認識的'米、厘米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從學生相對熟悉的毫米入手,通過結構化地認識毫米,遷移到分米的認識。在最初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認為學生其實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具備了一些測量的基本芳法。這節(jié)課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傳統(tǒng)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新的單位。教材是是先認識分米,再認識毫米。我覺得相對于分米,毫米可能學生接觸地更多,因此我從毫米入手,先認識毫米,通過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這一系列的活動,形成結構。再遷移到分米,讓學生經歷一個用結構的過程。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參與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著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shù)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表、鍛帶的長度等,從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上課過程中,思緒比較混亂。丟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顛倒了。課堂組織教學不足,學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夠熟悉,教學時間把握不好。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8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更加堅信了教師“想明白”,學生才能“學清晰”。在“眾籌”研討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同時根據自己本班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再次的教學預案設計,整節(jié)課下來,比較符合孩子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對于毫米的感知比較的充分。個人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以學定教,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對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昂撩椎恼J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因此,以復習舊知識為導入,“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厘米、10厘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通過這一復習環(huán)節(jié),喚醒學生的舊知,又為下面如何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寬、高打下了基礎。“你還知道什么長度單位呢?”課堂中學生說“毫米”。教師繼續(xù)追問,“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樣的一個長度單位呢?”有的學生說它是一個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但對為什么會產生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測量數(shù)學書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為毫米的產生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測量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感知毫米產生的意義,通過測量,再次問孩子們“為什么要有毫米”時,他們的回答就變得清晰了。

  二、留足時空,關注整體參與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本節(jié)課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參與意識,也了解別人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在本課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給予學生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的整體參與。在估測數(shù)學書封面的長、寬、厚時,一個孩子估測了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15厘米,寬大約是18厘米時,沒有馬上進行否認,而是讓孩子們進行辨別,這樣的估計覺得正確嗎?孩子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長應該比寬長,而估計的結果是長比寬短,所以肯定是錯誤的。還有孩子們用手勢一拃去測量,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估測不合適,于是進行了估測調整,使學生學會估測。再者,在感知1毫米時,讓學生先通過估測1分與1元硬幣哪個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進行測量,從而全體學生感受到了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學生說“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兩個手指就粘住了!弊穯枴斑@是問什么呢?”孩子們說是因為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豐富素材,凸顯知識本質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生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經驗中凸顯數(shù)學本質,掌握數(shù)學知識。毫米的認識是一節(jié)概念課,學生只有利用豐富的學習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節(jié)課為學生提供的素材有30厘米長的學生尺、教師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幣,現(xiàn)實生活中用毫米做單位的圖片等。在學生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時,追問“老師米尺上的1毫米與你們尺子上的1毫米一樣長嗎?”大部分學生說“不一樣長。”于是把米尺的1毫米與學生尺的1毫米進行重疊測量,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一樣長的。通過這一素材,體驗到了長度單位的標準性。1分與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中,進一步建立1毫米長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中,ppt課件呈現(xiàn)了慶?谷諔(zhàn)爭勝利xx周年閱兵式訓練時的隊伍訓練圖、包裝箱的規(guī)格、精密零件等,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不停留在只認識到毫米是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單位,而且還感受到用毫米做單位是比較精確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廣。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9

  “毫米的認識”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繼二年級米和厘米的學習后引入的另一長度單位,它是以后學生學習更多長度單位的過渡,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對今后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上周我上了“毫米的認識”這一節(jié)的公開教學,現(xiàn)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而估測是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估計的一種,它是對物體或圖形的某種屬性(長短、大小、輕重等)——量的估計。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常常比精確計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時,估測教學有助于兒童理解測量的特征和過程,并獲得對度量單位大小的認識。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對小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什么是估測?按我個人理解,估測就是個體根據知識經驗,采取一定的策略,獲得物體或圖形某方面的屬性——量的近似值的過程。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我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操作,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測量單位和實際測量是測量的兩個基本要素,其中測量單位作為大家認可的公度是測量的基礎,當然也應該是估測的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幫助他們建立測量單位的概念,形成測量單位的表象,從而正確理解和感受測量單位的實際意義,為估測奠定扎實的基礎。比如,在要求學生估測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前,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學生很快地說出有米和厘米?墒钱斪寣W生比劃一下,1米與1厘米分別有多長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亂比劃。此時我引導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長度來,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處比一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接著讓學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厘米。同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這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兩手張開的長度正好是我們的身高,因此,比劃1米有多長時應該把手腕折回來一些。當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有多長后,也讓學生先量出兩張紙牌的厚度約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兩張紙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兩張紙牌的厚度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這樣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探索、體驗,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2、聯(lián)系生活,充實測量單位的表象——豐富估測參照。

  對一個量的估測,不能依靠隨意的猜測與臆斷,而應根據相關的參照物進行合理的估計與推測。參照物越豐富,參照系越完善,估測的手段越多,估測的能力也就越強。教學時,教師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測量體驗,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比如: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時,我便有意地讓學生先來估測一下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時?有些學生說用自己1厘米寬的食指去估,有學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費時間了,數(shù)學書這么長,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長去估。這時我問,你怎么想的,我知道這樣的一拃長大約是10厘米,數(shù)學書的長比我的兩拃長長一些,因此我把數(shù)學書的長估成約25厘米。還有學生說可以用自己20厘米長的直尺去比一比,數(shù)學書的長比20厘米的直尺長一些,所以我把數(shù)學書的長估成約23厘米!笆持钢讣椎膶挕、“一拃長”、“20厘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成為學生估測的參照物,學生借助這些身邊實物的相關數(shù)據進行估測,能有效避免學生估測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估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當然,在安排學生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時要堅持先估后測的原則,讓學生在估計中提高估測能力,在測量中修正估計精度,在估測中積累經驗。

  二、備課中應注重備學生。

  備課是教師取得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備課,實際上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準備工作,即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做教學法上的加工和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規(guī)劃教學活動。備好一節(jié)課,不僅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環(huán)節(jié),更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表現(xiàn)在備課中就是必須更多地研究學生。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于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現(xiàn)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知識現(xiàn)狀、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內容展開的。在具體的一節(jié)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這樣做有利于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復習完舊知后,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別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厘米。備課時我還以為學生幾分鐘就可以估出來,結果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估?還有的學生因為有預習的習慣,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結果直接用厘米與毫米作單位測量出了數(shù)學書的寬與厚。后來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厘米長的直尺”……這些參照物去估測,結果還是花了較多的時間估測出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還有,估測完后,我便問:同學們估得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備課時我本以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環(huán)節(jié),結果還有許多學生不知道怎樣用尺子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特別是測量數(shù)學書的厚時,也不知道怎樣把直尺放上去測量。另外還有一部份學生不能用0刻度對準書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頂端對準了書的一端,這樣測量出的長度很不準確,誤差大。所以我又馬上在展示臺上教學生一步步來測量書的長、寬、厚。一節(jié)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包辦得較多,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不夠。其實我覺得當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厘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作為估測的參照物時,應讓學生親自體驗估一估,可我卻沒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于課前口算及估測與測量耗時較多,到后面就沒時間認識“幾毫米”了,學生容易把5毫米這一刻度線當成厘米刻度線,還有個別學生對1毫米的小格數(shù)的不夠準確,加上學生的尺子五花八門,出自不同的廠家,質量也不同,學生測量的方法不一樣,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shù)據略有誤差。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教師的備課不只是備教材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各方面問題。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備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才能備好課,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0

  4月11日,我在二(1)班進行了公開課鉛筆有多長《認識分米、毫米》。講后感覺有點收獲,也有遺憾;有反思,也有進步。

  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四環(huán)三查”教學模式設計導學案。本節(jié)課有四個目標:1.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感受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通過尋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3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4.能根據具體情景恰當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fā)展估測意識,并激發(fā)對測量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測量的主動性。

  根據目標進行達標測試和拓展,設計的練習雖然沒有做完,但學生已經是基本掌握。過程和方法方面,通過有趣的師生合作、同伴合作,在輕松愉快中學會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能運用新媒體動畫來調動學習積極性,化簡知識難度;用身上的.測量工具形象感知重點知識,體會用數(shù)學的樂趣。

  初步運用白板進行教學,不很熟練,還需多用來鞏固。但是沒有敢嘗試展臺的切換,唯恐操作失誤,有點畏手畏腳。注重了小組合作,但仍然沒有多關注后進生。小組展示時間也不夠充分,沒有暴露出掌握知識的缺漏之處,其實是真實存在著的。

  總之,精心巧妙的設計,加上耐心合理地實踐,才會真正使學生學會、會學,才能上成常態(tài)而高效的課。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1

  第一節(jié)課是毫米,分米的認識,我們幾個商量試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教學。說實話“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對我和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我必須對這種模式有新的`認識和重視。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需要我們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它,成為自己的、新的教學方法。

  剛開始我們得一步一步的來,我們要先來精心設置預習作業(yè),指導學生怎樣去看書,怎樣思考問題!跋葘W”不是讓學生自由、隨意、單純地看書,而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學。老師首先了解學習目標,而后老師根據學習目標提出一些問題,剛開始讓學生有一個扶手,必要時還要進行學前指導,布置給學生自學相關的內容。

  課堂上的“后教”,是學生在充分自學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通過老師巡問,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在學生自學以后,老師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質疑問難,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處理自學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之間相互的合作,互相幫助,達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問題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教學時,有時感覺手忙腳亂,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道什么時候解決。說明自己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熟,需要繼續(xù)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xiàn)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借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關系?再借助多媒體把1厘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shù)一數(shù)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游戲,手腦并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后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xiàn)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fā)現(xiàn),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shù)。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yǎng)成良好的作業(yè)習慣。

  4、班級人數(shù)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jié)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3

  在《毫米和分米的認識》這堂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比鉛筆長短的游戲情境,用直觀簡易的教具,讓學生先看、再猜,引起爭議,最后動手操作比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通過用尺測量,使學生發(fā)現(xiàn)原有的長度單位不能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引起認知上的沖突。于是試圖找到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顯得迫在眉睫,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毫米的意義;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地渴求,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在引進“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先測量自己的鉛筆,然后由我來估計這支鉛筆的長短。由學生來檢查老師估得準不準。由于對于估測很多學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學生覺得很有挑戰(zhàn)性,學生興趣高漲。在這個游戲活動中,,我意識地以10厘米為標準作手勢去進行估測,并在語言表達方面有意識地用到有關的語句:大約幾厘米、幾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估測的基本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這又為引入分米作了鋪墊,由于人們經常要以10厘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厘米變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生的過程和必要性。

  這節(jié)課我安排了多次觀察、測量身邊物體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參與意識,也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中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1毫米長度的感性認識,為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驗。但在后面的練習中,學生對這些進率混淆了,看來要多練習了,畢竟學生剛學習了這些進率。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4

  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節(jié)課要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進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學中我和學生收集了校訊通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厘米的物體以及一粒米的長、寬來認識1毫米。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fā)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表現(xiàn)”,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shù)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

  也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我在帶領學生數(shù)“1厘米里有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shù),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xiàn)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shù)到了1厘米有11個小格。第二題數(shù)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時有些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如果當時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數(shù)一數(shù),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從我個人來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有待提高。教學思路要清晰、有層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擾。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梢,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拾,我和學生一起回憶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fā)學生對原有經驗的記憶。通過隨意的談話式問題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問:測量一支鉛筆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好?再問:(手里拿一張紙條)如果測量這張紙條的長應該用什么作單位?學生自然會說用厘米,這時我就讓學生測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來。當學生剪完后舉起來給我看時,我就說:“像這樣一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庇靡延兄R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物體長度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剪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讓學生找出接近1分米長的鉛筆,借助銀行卡的厚度讓學生體驗1毫米等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像這種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但同時還需要靜下來心來思考,有些學生忙了一節(jié)課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xiàn)很多錯誤,所以課末我送給同學們這樣幾句話:做題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劃,看看哪個更合適,再下手來把它填。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7-02

《毫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4-16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07-12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08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11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7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01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19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集錦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