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乘加乘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
小數乘法、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這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溝通兩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知道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小數中同樣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先把例題改成整數連乘的應用題,喚起學生對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回憶,在此基礎上百例題中的整數改成小數,讓學生感覺到這兩個題的.情境和數量關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運算順序也應一樣,從而得出“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學生掌較好。由于前面知識的掌握有點欠缺,對題率并不高。
又一次證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2
《乘加、乘減》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jié)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做好復習鋪墊。
學數學就是用數學,每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基于此,我認為在教學新知時,先做好復習鋪墊還是非常重要的。本課復習時,我結合前面初步認識了乘法的知識上,讓學生看圖乘法列式。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說一說用哪個口訣來計算得數的。而這兩部分內容正是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的知識。
2、解決問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運算順序,要讓學生知道并遵守規(guī)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guī)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學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計算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而是讓學生求生物組一共養(yǎng)了多少條金魚,要求先把同樣多魚缸里的金魚先求出來,即34,再加上不同條數魚缸里的1條金魚是13條,得出乘加的.運算順序,先算乘再算加。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3、課件演示,解決難點。
看例題圖列出乘減算式并計算,學生理解上是有較大難度的。教材沒有特別要求這里要列乘減,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難點正在這里,可以拓展開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于是通過課件演示情景來簡化這一難點,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這之前,第四個魚缸里也有4條金魚,這時一共有幾條,學生很容易得出有4個4條,即44,接著說:后來從第四個魚缸里送走了3條金魚,(課件演示第四個魚缸里少了3條)現在有多少條。這時學生很快就知道從44里去掉3條,得出44-3這個乘減算式了。
不足之處:
1、難點知識還應多強調、多鞏固。如學會了看圖列乘減算式后,應多練習一題加以鞏固。
2、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yōu)化數學課堂,優(yōu)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3
乘加、乘減乘法這節(jié)課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對一些生活現象能用數學方法正確列出簡便算式,并能根據算式的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開課出示主題圖后,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情況列出算式。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可以列(1)3×3+2=11;(2)4×3-1=11這兩個算式。為什么要這樣列算式?生1:我看見前面三棵都有三個玉米,第四棵只有兩個玉米,所以我用第一個算式。生2:我看見小熊拿走了一個,如果不拿走這一個,那么原來每棵都有三個玉米,所以原來有4×3個玉米,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所以我認為是第二個算式。我接著問:你覺得哪個算式好一些?為什么?生:我覺得第二個好一些!因為小熊拿了一個所以減一個,與圖意相符合。生:我覺得這兩個算式都可以。師對同學們的意見進行肯定。你們還能用別的方法表示圖上的玉米總數?這時有一部分學生才想到:3332=11這一算式。觀察比較這三個算式,前面兩個算式比第三個算式怎么樣?生:簡便!。對只要簡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這兩種算式都是很簡便的。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fā)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師出示算式124×3,這個算式應該怎么算呢?學生都受到前面的影響(依次計算)。師問:乘3,誰乘3?是124的和乘3還是4乘3?學生這時有意識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究竟是誰來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識: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題應該怎樣算?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原則。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情是要講究優(yōu)先的:比如:殘疾人坐車優(yōu)先、軍人看病優(yōu)先等待。乘法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特殊人一樣,在計算的時候都應該優(yōu)先。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順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為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才能將知識深刻掌握。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4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親切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yǎng)應用意識。于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jié)課置身于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過主題圖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fā)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啟迪學生思維。 2、 積極評價,增強參與的信心。
要使學生處于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于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tài)度、熱情的贊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
整節(jié)課的評價相對較少,課中有一些學生精彩的發(fā)言,如:當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時,可以說整個思路很清晰、完整,語言嚴密。我沒能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加以評價,而讓這些資源白白流失。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在學生匯報交流想法時應認真傾
聽,過后可適當增加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3、注重教學的開放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4、用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通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5
今天做了一節(jié)乘加乘減的公開課,現結合課堂教學對本節(jié)課進行反思如下:
這節(jié)課我主要注重從以下做起:
1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并不是計算教學。
2注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充分的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增強學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課程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它主張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主張在知識內容與對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豐富的情境中啟動思維的教學。人教版第三冊“乘加、乘減”一課安排在乘法學習這一單元的中間部分,是方便學生根據前后口訣間的關系進行乘法的正確計算,如果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會“正確計算”這一層次,可以說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一聽就會,變成類似于練習課。但如此一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反面得不到絲毫發(fā)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通過說、圈、練等多種形式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乘加和乘減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圖畫的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培養(yǎng)學生熟練的計算的能力。并掌握計算的順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素材和思考空間。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小熊走進課堂,課一開始,就向學生呈現了一幅生動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圖,并伴以輕松明快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的身心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而且,這個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學生熟悉的、生動的事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觀察、可思考的材料,創(chuàng)造了表現自我的條件,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在練習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題圖,設計玉米棒的秘密問題,以及創(chuàng)設了“豐收聯歡會”、“參觀森林果園”、“小小設計家”等活動,同時采用贈予小禮物的方式,為枯燥的練習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后,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獲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后,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fā)展創(chuàng)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fā)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不足之處:課堂中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但忽視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發(fā)展。其實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這種理念是知道的,但在平時教學中怕麻煩總是不愿意多讓學生動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學中應該加以改進。畢竟孩子的發(fā)展是第一位的。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6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選擇相關聯的信息,理解數量關系,提出并解決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下面就以這節(jié)課為例,談一下自己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的策略的運用。
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數量關系,初步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方法。
課一開始,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上次水災過后小動物們忙著重建家園。出示兩道有關小動物重建家園的信息,引導學生提出用一步計算解決的問題,為學習兩步計算做好鋪墊。同時又設計了兩個根據問題想條件的問題,幫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決小熊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還剩24塊沒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塊磚?我是這樣引導的——這個問題可以怎么解答?先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這個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結合學生的匯報,引導學生理清了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塊磚”這個問題是分幾步解決的?為什么分兩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來嗎?我們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這樣的設計引導可以進一步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分析數量關系,學會通過找出間接問題解決最后問題的方法。
有了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后,學生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就比較順利。其實這節(jié)課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找到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為什么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為什么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xù)續(xù),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復他們說的話,在這里耽誤了不少時間。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7
課內比教學,教學大比舞活動,在我校有計劃進行著。我在教學《乘加乘減應用題》這節(jié)課中,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1、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后,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獲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后,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fā)展創(chuàng)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fā)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8
小數乘法、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這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溝通兩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知道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小數中同樣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先把例題改成整數連乘的應用題,喚起學生對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回憶,在此基礎上百例題中的'整數改成小數,讓學生感覺到這兩個題的情境和數量關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運算順序也應一樣,從而得出“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學生掌較好。由于前面知識的掌握有點欠缺,對題率并不高.又一次證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內容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本節(jié)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jié)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系,并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jié)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并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里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此舉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不足之處:
1、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最后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時,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不明白,說不出。
3、在本節(jié)課提出了算法多樣化,而沒有優(yōu)化算法。
4、由于時間掌握不夠準確,導致后面練習沒有出完。
改進措施: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備課時要把重點內容分析透。組織好引導語言,用簡練的語言讓學生明白。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0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是在用一步計算解決問題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教學上的重點又是難點。特別是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一、在這一課的教學里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用游戲的方式貫穿這個教學過程,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仔細觀察圖畫,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畫面的內容,并根據畫面的內容編應用題,用多種方法解答問題。
2、板書設計簡潔明朗整,有條理,有對比。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學上不足之處:
1、“做一做”主題圖,學生沒有仔細觀察圖上有什么。會提出一般簡單的一步計算的問題,兩步計算的問題只是個別學生會提。應該多給予學生引導和思考的時間。
2、一部分學生看圖不夠認真細心,對于蹺蹺板樂園圖文的題目里面隱含的條件較難找到,不能清楚的'說畫面的內容。導致根據畫面的內容編一道應用題諸多錯誤,以后要多練習這些隱含條件的題目。
3、部分學生不會寫綜合算式,還是習慣用兩個算式解決問題。
4、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經歷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5、整理圖文信息,在教學中應該多問“你從圖中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挖掘題意,能用語言完整地表述題意。讓學生通過有條理講題,幫助理解題意。
6、對學生的各種算法做出及時恰當的評價,鼓勵學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各條件之間的關系,理清解題思路。盡量讓學生說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題意。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1
《乘加、乘減》是蘇教版第三單元第七課時的內容,本節(jié)課學生要會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系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發(fā)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fā)現規(guī)律,并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系。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后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jié)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jié)課的反思:
本節(jié)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導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里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里讓學生充分發(fā)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著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在提出疑問現在該怎么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后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里并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jié)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
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yōu)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于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著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后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后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jié)課“圖式結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的摘蘋果游戲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置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后再貼一顆,然后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匯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么這里可設置超鏈接,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擊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后,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情境圖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2
作為一名剛剛入職的新教師,9月18日上午,我進行了加入教師行列以來非常重要的一次講課:小學二年級乘加乘減,于老師、曲校長和我們實驗二小的各位前輩在我教課結束后,對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實用、有價值的建議,使我在數學教學設計上有了新的認識。這一天,我的收獲頗豐!
以下是幾位前輩的評課及其提出的寶貴意見,我將其整理如下:
1.課堂的放與收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研究這一點不錯。但是,在總結學生成果,呈現學生作品時存在問題。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方法,這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是隨意的,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而且也會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節(jié)課呈現的內容也出現了。這使得本節(jié)課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節(jié)課我要重點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數學的抽象化思維。本節(jié)課大部分內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如玉米被一個一個掰走,小汽車開走兩輛等,讓學生直觀具體的體會到乘減是一個優(yōu)勢,但是卻過于強調生活化,沒有把乘減的數學抽象化思維展現出來,不能從生活中的數學抽象出數學算理,假設思維。
3.連加、加減混合運算與乘加乘減運算的梯度、聯系沒有詮釋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從連加、加減混合運算如何上升為乘加乘減運算,前后缺乏對比、總結與升華,使得學生過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減的出現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以我從乘減的角度設計本節(jié)課,這使得原來很順應學生思維的乘加被忽略了,這也體現出了作為新教師的我缺乏經驗,顧前不顧后,在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又出現了其他的問題。這一需要我在未來的實踐中繼續(xù)磨練。
5.問題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圖后,所提出的問題應是玉米地里還剩多少個玉米?還是現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求一共,很多學生很容易會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還剩,那么學生較傾向減法。
6.課堂中的很多細節(jié)需要我注意。如:對情景圖的闡釋,要說明每個玉米桿上有3個玉米,有三個玉米桿,讓學生體會到3個玉米為一組。在列式解答時,需要加上單位,給學生留下答題要帶單位的好習慣。
以上是各位前輩對我提出的幾點建議,每一點都直中要害,每一點都凝聚了各位前輩豐厚的教學閱歷,對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對我的課以及各位前輩提出的建議的幾點反思。
一、讓課堂更加收放自如。
針對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的問題。于老師向我呈現了一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法。學生在列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yè)來呈現。選取什么樣的作品呈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選取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作品,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的層次性。如:在講授乘加乘減的課堂上,先選取采用連加或加減混合運算的作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fā),讓學生理解算理;再呈現乘加乘減分步運算的作業(yè),這是為乘加乘減綜合算式的出現打下基礎;最后在呈現乘加乘減綜合算式。依據這3個步驟,可以讓學生體驗乘加乘減綜合算式出現的歷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這三種算式進行對比,體現出教學的梯度性。
這樣,課堂上有放手讓學生探索、討論的過程,也有教師總結、升華的過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同時接受來自教師的潛意識引導,最終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的積累.
二、生活化與抽象化的數學。
數學從生活而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的現實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的思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但是,在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數學的具體性,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如在本節(jié)課中,要使得學生學會假設的思維。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是乘減的由來,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但我們在這種情景式的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算理、抽象思維的發(fā)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數學思想,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
本節(jié)課,學生很容易從動態(tài)的掰走一個玉米、開走兩輛小汽車列出算式,但面對靜態(tài)的、只呈現出幾組圓形的圖片時,有些學生出現了問題。這些學生很難從動態(tài)的直觀思維中總結出靜態(tài)的抽象思維。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做好能夠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夠說出算理: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樣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三、階梯式的課堂教學。
教學要具有層次性。首先,問題的提出要具有層次。一個大問題拋出去可能學生不能一下子就解決,這就需要一些小問題來輔助。其次,學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層次性,一級一級的展示,如爬樓梯般一層層遞進。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礎知識,能夠讓學生從連加和加減混合運算過渡到乘加乘減的分步運算,鍛煉他們分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再將其綜合,列出綜合算式。每一層都要夯實基礎!第三,在夯實乘減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乘加的出現,讓學生明白乘加出現的緣由,使其體會到乘加相比連加的聯系。最后,在運算順序的講解上,二年級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會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真正體驗到四則運算的順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減》講課完畢后的感悟,作為一個教學新手,在諸多教學方法上、實踐上的經驗十分匱乏。在這里,希望自己能夠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夠成長為一位出色的數學教師!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3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 的意義和學習了 2-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內容 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也就是當若干分 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 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 2—5 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本節(jié)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小熊掰了一個玉米棒高興的.走了,小鳥提出“還剩幾 個玉米棒”的問題,幾只小青蛙幫小鳥解決問題。以用引算。 通過展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共有多少個玉米棒,學生能看出每株有 3 個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個,接著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數 量的變化過程,問還剩多少個玉米?學生第一反應是 12-1=11 個,那么 12 是怎 么來的呢?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有學生可以說出 3×4,列綜合算式:3×4-1, 接著找?guī)酌麑W生說說這種方法:原來每株有 3 個,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個,所以 3×4-1。
2、讓學生觀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學生能說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減,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節(jié)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系,并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jié)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 兩次算用結合并力圖體現其結合。 繼而問學生,3×4-1 這個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減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先算乘,再算加減。
3、在練習時,先讓學生說說算式里先算什么,鞏固計算順序;主要通過桃子圖、沙灘上的人數圖讓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 結合、心里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此舉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 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存在一下不足之處:
1. 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再在獨立 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最后引導 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時,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 不明白,說不出。
3. 在本節(jié)課提出了算法多樣化,而沒有優(yōu)化算法。 由于時間掌握不夠準確,導致后面練習沒有出完。
我的改進措施:
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 題。備課時要把重點內容分析透。組織好引導語言,用簡練的語 言讓學生明白。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4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教學反思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所在,抓住突破口,從而體驗并掌握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一般策略。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滲透著這一思想。
一、在例題中初探,體驗解題策略
一個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往往會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我設計了大猴、小猴花果山采桃的情境,孩子們看到喜歡的情景,興致可高啦,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此時,我適時抓住學生的的興奮心態(tài),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并相機板書:大猴采了3筐,每筐12個;小猴采了6個。接著請學生提出問題:你能根據兩只猴的采桃情況提出什么問題呢?并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板書問題。
首先解決乘加問題: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先問一問學生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得知道什么?(大猴采的個數和小猴采的個數)可是大猴采的個數題目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關鍵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讓學生各自動手列式并計算。最后指名交流,重點說說兩個算式分別算的是什么。
這樣,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思維以方向;并且,學生面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想要解決問題的愿望強烈,探究的熱情高漲,學習興趣也異常的濃厚,給了思維以充分的動力,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體驗到了乘加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策略,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二、于試一試中嘗試,形成解題策略
由于學生是剛剛接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所以在試一試中還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還需要教師適當地引導: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考慮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關鍵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著學生自己就能比較順利地完成解題。交流時請學生重點解釋每個算式在題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過對兩道題目(乘加、乘減)解題方法的比較,學生發(fā)現:不管是求兩只猴一共采的個數,還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都要先算大猴采的個數;求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個就再用減法算。
學生又經歷了一次解題的體驗,通過對兩道題解題方法的比較,明確并形成了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解題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時加強,鞏固解題策略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此時學生思維已經有些疲倦,為了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練習題,都是孩子們喜愛的童話或生活場景,有公園買票、學生種樹,還有兔子拔蘿卜等。在完成公園買票這一題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圖上的信息后,讓學生自己思考計算方法并列式計算。其他兩題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解題關鍵是什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和童話場景,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并強化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課堂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時,我還不能靈活地應變,將學生的失誤轉化為課堂的有機資源。
2、對數量關系的分析上還可以再深入。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練習中的出現的錯誤,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思維基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發(fā)展的過程。乘加、乘減這節(jié)課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對一些生活現象能用數學方法正確列出簡便算式,并能根據算式的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最好的方法是圖文結合教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理解運算順序。開課出示主題圖后,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情況列出算式。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可以列3+3+3+2,3×3+2=11,但是乘減算式4×3 ——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個玉米,第四棵為什么只有兩個玉米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三個玉米,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玉米,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 ——1=11 。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后,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fā)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師出示算式1+4×3,這個算式應該怎么算呢?學生都受到前面的影響(依次計算)。師問:乘3,誰乘3?是1+4的和乘3還是4乘3?學生這時有意識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究竟是誰來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識: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題應該怎樣算?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原則。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情是要講究優(yōu)先的:比如:殘疾人坐車優(yōu)先、軍人看病優(yōu)先等待。乘法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特殊人一樣,在計算的時候都應該優(yōu)先。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順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為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才能將知識深刻掌握。乘車教學反思不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5-18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2-11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3-25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4-20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5篇02-02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5篇)02-18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集合15篇)03-27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匯編15篇03-15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通用15篇03-04